游客发表

陳毅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发帖时间:2025-07-04 22:30:13

陳毅 - 個人概述

陳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國勤工儉學。一九二一年回國。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一九二七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師長,紅四軍軍委書記、軍政治部主任,紅六軍、紅三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總指揮,西方軍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領導了南方三年遊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陳毅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

陳毅 - 生平介紹

1901年8月26日生於四川樂至複興場張安井村。少年時在成都讀書,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1年10月因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愛國運動被押解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春在重慶《新蜀報》任文藝副刊主筆,秋天到北京中法大學讀書,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李大釗領導下,從事工人、學生運動。

1926年初畢業後,參加領導了“三一八”愛國運動。8月被派往四川萬縣,推動川軍響應北伐,11月調往重慶,參與滬州、順慶(今四川南充)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

1927年到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任該校中共委員會書記。7月中旬,軍校改編為張發奎掌握的第二方麵軍教導團,8月2日由武昌順江東下,至九江,被張發奎繳械。陳毅布置應變工作後南下,在撫州趕上南昌起義部隊,任七十三團的指導員。起義軍失敗後,與朱德等整頓餘部,在江西、廣東邊界轉戰,保存了革命武裝力量。

1928年1月參與領導湘南起義,成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任師黨代表。4月,與朱德率部到達井岡山地區,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先後任第十二師師長、紅四軍軍 委書記,參與創建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1929年1月,隨紅四軍主力下井岡山,出擊贛南、閩西。2月,任第一縱隊黨代表,與縱隊長林彪率部參加大柏地、攻打汀州等戰鬥。6月,主持召開中共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前委書記。會後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全麵匯報紅四軍情況。在周恩來主持下,代中共中央起草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回紅四軍後,協助毛澤東召開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製訂古田會議決議。

1932年後,曆任紅六軍政委、第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委等職,積極發展人民武裝,參與領導反“圍剿”。

1934年8月,指揮作戰時負重傷。10月,第一方麵軍長征後,他任中共中央蘇區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留在蘇區堅持鬥爭。

1935年4月,根據遵義會議決議精神,與分局書記項英召開會議,確定長期堅持遊擊戰爭,保存和積蓄革命力量,準備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針。在敵人的分割、封鎖和殘酷的“清剿”中,在電台被毀與中共中央斷絕聯係的情況下,他在贛粵邊界依靠人民群眾,堅持極其艱苦的鬥爭。

1936年12月,他在梅嶺草莽中被國民黨軍圍困達20天,考慮難以脫身,便寫了《梅嶺三章》 。本文開頭引用的是其中一首。他與項英等領導的遊擊戰爭堅持了三年,保存了中共在南方的革命力量。

抗日戰爭爆發後,從香港刊物讀到毛澤東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報告摘要,掌握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精神,乃與項英主動同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合作抗日的談判。

1937年9月到南昌,與中共中央恢複了斷絕近三年的聯係。11月,赴湘贛邊區傳達中共中央指示,險些被不理解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的當地領導人錯殺。後又到皖浙贛邊區進行傳達,使這些遊擊隊及時下山編入新四軍。

1938年1月,任新四軍第一支隊支隊長,率領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開辟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遊擊根據地,任江南指揮部指揮,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間打擊日偽軍。隨後率蘇南主力北渡長江,任蘇北指揮部指揮,聯絡泰州的地方實力派李明揚、李長江,打擊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於1940年10月,指揮黃橋戰役,取得軍政全勝。隨即北上,在鹽城同八路軍南下部隊會師,為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打下基礎,開創了華中抗日新局 麵。11月,他代理華中總指揮部總指揮,與政委劉少奇統一指揮華中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重建新四軍軍部,任新四軍代軍長,與劉少奇等指揮華中9萬部隊,在日軍、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夾擊中堅持抗戰,發展和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

1943年11月赴延安,曾參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同時繼續通過電報參與對華中地區和新四軍的指導。

1945年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統率華中、山東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抗擊五十餘萬國民黨軍隊對華東解放區的進攻。

1947年1月,任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同副司令員粟裕、副政委譚震林等創造性地執行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以保守和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指揮部隊連續取得宿(遷)北、魯南、萊蕪等戰役的勝利,對粉碎國民黨對解放區的全麵進攻起了重要作用。1947年5月,指揮孟良固戰役,殲滅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1947年秋,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同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一部實行外線出擊,挺進豫皖蘇,與劉(伯承)鄧(小平)野戰軍、陳(賡)謝(富治)集團密切 配合,在中原地區大量殲敵,迫使國民黨軍陷入被動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48年5月兼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11月至次年4月,作為總前委成員之一,參與指揮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解放徐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東南廣大地區。

1949年5月,兼任上海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指揮部隊解放東南沿海島嶼,剿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籌建華東海軍、空軍和陸軍技術兵種,加強部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同時領導上海人民戰勝國內外敵人的破壞和封鎖,迅速恢複和發展生產,有力地支援了國防建設和抗美援朝作戰。

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1956年當選為中共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8年後兼任外交部長。

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受到嚴重迫害。

1969年夏,受毛澤東、周恩來委托,和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一起,全麵深入地分析國際形勢,向中共中央提出打開對外工作新局麵的戰略性建議。

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陳毅 - 革命生涯

“投身革命即為家。”陳毅同誌入黨後,很快投入轟轟烈烈的中國大革命,先後在北京、四川、武漢從事革命活動。由於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大革命夭折,國內政治局勢陡然逆轉。在革命轉入低潮的嚴峻考驗麵前,陳毅同誌表現出一個共產黨人的大無畏品格。他從武漢到江西撫州趕上南昌起義軍。南昌起義軍遭受嚴重挫折後,革命前途似乎已十分渺茫。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中,陳毅同誌協助朱德同誌率領南昌起義軍餘部,轉戰千裏,組織發動了湘南起義,並把隊伍帶到井岡山,同毛澤東同誌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主力�D�D紅四軍。以後,他又協助毛澤東同誌召開中共紅四軍九大,通過了建設中國人民軍隊的綱領性文件�D�D古田會議決議。陳毅同誌為紅四軍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為中央紅軍和中央根據地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𘀤𙝤𘉥››年秋,在“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導下,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長征,中國革命再度處於危急關頭。陳毅同誌那時身負重傷,和項英等同誌留下,領導南方遊擊戰爭,並勝利地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不論環境怎樣艱苦,他始終充滿著革命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和其他領導人一起,曾在梅山被敵人圍困多日。陳毅同誌帶著傷病隱伏在草叢中,寫下作為絕筆的詩篇《梅嶺三章》。其中一章是:“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這種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和百折不撓的鋼鐵意誌,今天依然那樣地激動人心。

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開赴抗日戰場。根據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獨立自主地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的戰略方針,陳毅同誌率領新四軍一部分主力挺進江南敵後,開辟了江南抗日根據地。一九四○年五月,他正確執行中央對新四軍的指示,率部渡江北上。陳毅同誌創造性地貫徹執行毛澤東同誌提出的各項政策策略,團結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對反共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打開了華中抗戰的局麵,建立了鞏固的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皖南事變後,陳毅同誌受命於危難之際,出任新四軍代理軍長,迅速發展華中的抗日力量,使華中成為對日本侵略者實施反攻和以後進行解放戰爭的重要戰略基地。

解放戰爭時期,陳毅同誌擔任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他以無產階級軍事家的雄才大略,和粟裕、譚震林等同誌一起,審時度勢,抓住戰機,接連取得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戰役的勝利,粉碎國民黨軍隊對華東的全麵進攻和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在全國戰略進攻開始後,他又和粟裕同誌率部挺進中原,協同中原野戰軍行動,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腹地。接著,他作為總前委主要成員之一,同鄧小平、劉伯承等同誌一起,參與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戰役的指揮。在解放上海時,陳毅同誌提出,既要殲滅敵人,又要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完整地保全上海;並下達了部隊在市區不準用炮、進城不入民宅的嚴格命令。在他的精心指揮和上海地下黨組織的緊密配合下,殲敵十五萬三千人,上海這座城市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

⠦–𐤸�‹成立前後,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由戰爭轉向建設。陳毅同誌在繼續擔任華東軍區司令員的同時,出任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市市長。當時有人說:共產黨打仗行,管經濟不行。陳毅同誌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表明:共產黨人不但有能力結束一個舊中國,而且有能力建設一個新中國。他以非凡的膽略和一往無前的勇氣,緊緊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全市人民,創造性地把黨的政策同上海實際相結合,排除萬難,勝利接管並初步改造了這個城市,使社會風氣煥然一新,統一戰線工作取得巨大成績,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得到改造,經濟迅速恢複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上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在上海市長任內的卓越政績和清廉、正直、辦事雷厲風行、處處以身作則、和人民同甘共苦的風範,至今仍為上海人民所懷念。

1954年,陳毅同誌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協助周恩來總理工作。他一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千方百計調動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1962年3月,他在廣州向科技、文藝工作者說:“你們是人民的科學家、社會主義的科學家,是革命的知識分子,應該給你們脫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加上勞動人民知識分子之冕,今天我給你們行脫帽加冕禮。”這受到廣大知識分子和幹部群眾的熱烈擁護。

⠥œ詻觚„八屆一中全會上,陳毅同誌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他還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並被授予元帥軍銜。

1958年2月起,陳毅同誌兼任外交部長。麵對國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和威脅,他堅定地執行毛澤東同誌和周恩來同誌主持製訂的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決捍衛中國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積極支持被壓迫國家和人民的正義鬥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努力發展我國同世界各國特別是亞非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為開創中國外交的新局麵,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望,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對外交往中,他充分表現出已經站立起來的中華民族的高度自尊和自信,同時又通情達理、豁達大度、實事求是、以誠待人,贏得了許多外國朋友的尊敬與信任,成為當代傑出的外交家。

⠢€œ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陳毅同誌無私無畏,堅持真理,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67年2月,他同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起,當麵譴責他們纂黨奪權的陰謀,竟被誣陷為“二月逆流”。他在接見歸國留學生代表時說:“我們已經老了,是要交班的。但是,絕不要交給野心家、兩麵派!不能眼睜睜看著千百萬烈士用自己寶貴生命換來的革命成果付之東流!”在被迫離開領導工作崗位以後,他還向中央提出了恢複中美會談,打開中美關係的建議,得到毛澤東同誌的重視。1972年1月6日,陳毅同誌不幸逝世,引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悲痛和國際友人的哀悼。毛澤東同誌也出席了他的追悼會。

陳毅 - 軍事思想


陳毅一生著述頗豐,重要著作已收入《陳毅軍事文選》。陳毅的軍事思想主要內容有:

保持和發揚人民軍隊特質,建設正規化的模範黨軍 ①中國革命戰爭,必須建設一支正規化的模範軍隊,即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新式革命軍隊。它與一切舊式軍隊有著本質的區別:具有高度的革命自覺性,排斥雇傭性;具有工農革命的優良傳統,掃除脫離勞動群眾的遊雜武裝習性;具有政治上鐵的團結,沒有官兵階段隔閡、軍民對立衝突和部隊之間的猜忌矛盾,並善於團結友軍共同對敵;能夠做到政策統一、行動統一和指揮統一、沒有地方界限和渙散習氣。建軍要求是:加強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建設優越的軍事組織、提高軍事技術;軍紀達到模範的地步;各種工作都有嚴密的製度,科學的分工、合乎規律並且極負責地進行;作風上充滿革命氣派和創造精神。②人民軍隊建設不是單純的技術建軍,必須包括強大的政治建設工作。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軍隊特質的體現,政治建設的根本任務在於確保和不斷強固黨的領導,使部隊成為黨的政策的宣傳者、執行者和貫徹實行的組織者。決不容許把人民軍隊降低為統一戰線的軍隊。 ③加強政治建設決不是輕視其他方麵的建設,而是要保證一切部門一切工作的健全和發展。因此,必須全麵地加強人民軍隊的建設。首先要建設健全的司令機關。④要重視及時總結部隊作戰經驗,求得以戰教戰,打一仗進一步。每打一仗後,隻要條件許可,就要組織部隊總結經驗教訓,使第一仗的優點在第二仗中得到發揚,缺點能夠避免。

中國革命戰爭要依靠農村根據地,實行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 ①先有農村根據地,並“波浪式”地發展到全國。應先建立各個小塊根據地,逐步連成大片。②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軍事戰略,目的在於能以少勝多,以小敵大,以弱勝強。③群眾武裝、地方部隊和主力兵團,是革命武裝力量的三個階梯,相互依存配合,共同打擊敵人。④中國革命武裝鬥爭實際上是一種“城鄉”鬥爭,敵人優勢集中在城市,我則必須發展農村遊擊戰爭。⑤當革命戰爭由以遊擊戰為主發展到以大規模正規戰為主之後,總的作戰方針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⑥在敵人竭力把戰爭引到革命根據地,妄圖從經濟上破壞革命戰爭的形勢下,應大力實行 “以戰養戰”的方針,為規模日益擴大的革命戰爭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

毛澤東軍事學派的出現,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輝成就 ①毛澤東軍事學派是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的產物。②毛澤東軍事學派的特點,是用實事求是的方法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發現和掌握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③毛澤東軍事學派的本質是研究和回答革命人民及其軍隊如何能以少勝多,以小敵大,以弱勝強,在實力相差懸殊條件下戰勝強大反動統治者和侵略者的問題。④毛澤東軍事學派把軍事當作社會現象總體的一部分,提出了中國革命的完整軍事政策。這個政策包括對敵、我、友的綜合研究,對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的諸關係的全盤考察,對軍隊、人民政府、政黨的關係的確定,對軍隊本身諸事項的確立等,曆來的軍事學隻就軍事本身的問題如技術、戰法等加以研究,即使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諸項條件,也未放到適當位置。毛澤東軍事學派代表了中華民族軍事史的光輝成就。

陳毅 - 外交工作及成就

1958年起,陳毅作為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積極貫徹執行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外交政策思想,參與製訂新中國長遠的外交戰略方針,協助周恩來參與了一係列重要外交活動。

1952年10月,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出席蘇聯共產黨第19次代表大會,會晤斯大林。

1954年10月,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出訪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並順訪波蘭。

1955年4月,作為周恩來的主要助手和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赴萬隆出席亞非會議。

1958年2月,首次以副總理兼外長身份隨周恩來對朝鮮進行友好訪問,對中國人民誌願軍回國事宜作了妥善安排。

1960年,陪同周恩來或單獨率團先後訪問了緬甸、印度、尼泊爾、柬埔寨、蒙古、阿富汗等國,簽訂了中國同尼泊爾的友好條約和經濟協定、中國同柬埔寨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中國同蒙古的友好互助條約以及中國同阿富汗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

1961年5月至1962年5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二次日內瓦會議,討論和平解決老撾問題,促使會議達成協議,簽訂了《關於老撾中立的宣言》和《關於老撾中立的宣言的議定書》。

1963年底至1964年初,應邀參加肯尼亞獨立慶典,並陪同周恩來訪問非歐亞14國,實現了新中國領導人對非洲大陸的第一次訪問。

1964年4月至1965年6月,為籌備第二次亞非會議奔波於雅加達、開羅、阿爾及爾之間。當東道國阿爾及利亞發生政變使會議擱淺後,參與磋商,強調亞非團結,反對分裂,促使達成會議延期的協議。

此外,他還多次出訪亞非國家,僅對緬甸一國,即達10次之多。其中1963年春和1966年春,先後陪同劉少奇對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寨、越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國進行了友好訪問。

1965年9月在北京發表著名的記者招待會講話,闡述中國對一係列國際問題的看法,表明中國外交的嚴正立場,在國內外均產生深遠的影響。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同林彪、江青集團破壞外交工作的陰謀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

1969年,受毛澤東委托,主持“四元帥(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國際形勢座談會”,寫出《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和《對目前局勢的看法》等書麵報告,認為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美、蘇單獨或聯合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可能性不大;在當時中、美、蘇大三角關係中,中蘇矛盾大於中美矛盾,美蘇矛盾大於中蘇矛盾。據此,向周恩來提出利用國際有利形勢開展工作的具體設想,成為毛澤東打開中、美關係戰略決策的前奏。

周恩來對陳毅的外交才幹和風格曾作如下評價:他在對外活動中有鮮明的特色和獨到之處;他思路開闊,知識深廣,眼力敏銳,膽略超人,言談中往往有新創造、新境界。

陳毅 - 詩詞作品

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有多種軍事、政治論著和詩詞著作,編為《陳毅軍事文選》、《陳毅詩詞選集》和《陳毅詩稿》等。陳毅同誌有一首有名的詩:“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這正是對陳毅同誌自己的最好寫照。陳毅結過三次婚,對三任妻子,他都愛之深摯,永不忘懷。

餘友肖菊英不幸失足井死,草草送葬,夜來為詩,語無倫次,哀哉。

泉台幽幽汝何之,檢點遺物幾首詩。
誰說而今人安在,依稀門角見玉姿。
檢點遺物幾首詩,幾回讀罷幾回癡。
人間總比天堂好,記否諾言連理枝。
依稀門角見玉姿,定睛知誤強自支。
正當送葬歸來夜,幽幽泉台汝何之?
昔日汝言生者好,我今體味死去高!
艱難困苦幾人負,失侶中年淚更滔!

這首詩,是陳毅元帥1931年1月,為悼念亡妻肖菊英而寫的。肖菊英是陳毅的第一任妻子。1930年7月初,紅22軍在江西信豐縣舉辦紅軍幹部學校,在開學典禮上,陳毅認識了肖菊英。後來錢益民、彭加倫牽線搭橋,促成了這一樁美滿婚姻。但在一次敵機轟炸中,肖菊英為掩護群眾落井犧牲。

興城旅夜倍淒清,破紙窗前透月明。
戰鬥艱難還剩我,阿蒙愧對故人情。

這是陳毅元帥於1937年10月去江西省興國縣與國民黨談判合作抗日時,得悉妻子賴月明在遊擊戰中不幸犧牲而寫下的一首悲憤淒涼、感情深沉的七絕詩。

賴月明是陳毅的第二任妻子。生於1914年,江西興國人。1931年參加革命,任區婦女改善委員會主任。1932年被少共中央送到瑞金師範培訓期間與陳毅相識。在“月老”李富春、蔡暢等人的熱心幫助下,陳毅和賴月明結合了。後賴月明回到家鄉開展革命工作。不久,由於叛徒告密,她被捕犧牲。

春光照眼意為癡,愧對江南統銳師,
豪情廿載今安在?輸與紅芳不自知。

這是陳毅在和張茜戀愛遇到“麻煩”時寫下的情詩。

陳毅 - 個人榮譽

⠨⫦Žˆ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陳毅 - 人物評價

陳毅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一九七二年一月十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誌在追悼陳毅同誌大會上致悼詞,全文如下:“

我們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悼念陳毅同誌。

陳毅同誌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陳毅同誌在病假期中,因患腸癌,治療無效,於一九七二年一月六日二十三時五十五分不幸逝世。終年七十一歲。

陳毅同誌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紅軍時期,曆任師長、軍長、江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曆任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新四軍代理軍長;解放戰爭時期,曆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全國解放後,曾兼任上海市市長。

陳毅同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人民的忠誠戰士。幾十年來,陳毅同誌在毛主席、黨中央的領導下,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堅持戰鬥,堅持工作,努力為人民服務。

陳毅同誌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老戰友,老同誌,是我黨我軍的一大損失。我們沉痛地悼念陳毅同誌,要學習陳毅同誌的革命精神,化悲痛為力量,在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指引下,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為完成國際國內新的戰鬥任務,爭取新的更大的勝利而奮鬥。

朱德同誌寫詩哀悼陳毅同誌:“一生為革命,蓋棺方論定。重道又親師,路線根端正。”董必武同誌在挽陳毅同誌詩中寫道:“棟折吾憂壓,伊誰繼直聲?”陳毅同誌不愧為黨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的高大形象,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陳毅 - 家庭

1930年在江西信豐,與當地19歲女學生蕭菊英結婚。1931年陳毅外出開會,歸途遇敵人襲擊,繞路回去,蕭菊英聽聞陳毅已犧牲,於是跳井殉情身亡。陳毅寫下《憶亡》詩“泉山渺渺汝何之?檢點遺篇幾首詩。芳影如生隨處在,依稀門角見冰姿”。建國後,陳毅請蕭菊英的母親、兄弟去上海相見。

1932年重陽節,經李富春蔡暢介紹,與18歲的興國女紅軍賴月明結婚。1934年紅軍長征後,陳毅留守江西中央蘇區,動員賴月明服從大局帶頭疏散回鄉隱蔽、打遊擊。二人於10月20日分別。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爭結束。陳毅得知賴月明在被捕後跳崖自盡。陳毅於當年農曆九月初一寫下《興國旅舍》詩“興城旅夜倍淒清,破紙窗前透月明。戰鬥艱難還剩我,阿蒙愧負故人情”

1937年在籌組新四軍途中,陳毅在南昌遇到了率領上海戰地服務團的胡蘭畦,二人早年就是相識相知。此次相見後訂下婚約。然而中共黨組織上不同意二人結婚,中共東南局書記項英找胡蘭畦談話,要求胡蘭畦隱蔽共產黨員身份,以國民黨部隊少將身份繼續做統戰工作對革命更為重要。陳毅致信胡蘭畦:“馬革裹屍是壯烈犧牲;從容就義是沉默犧牲,為了革命,我們就吃下這杯苦酒吧。假如我們三年內不能結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幹涉”。

1940年,與張茜結婚,生長子陳昊蘇,次子陳丹淮和三子陳曉魯。張茜本名張春蘭,陳毅在結婚前寫《讚春蘭》詩“小箭含胎初生崗,似是欲綻蕊吐黃。嬌豔高雅世難受,萬紫千紅妒幽香”。

家庭成員

張茜――陳毅之妻;

陳昊蘇――陳毅之子,對外友好協會會長;

陳丹淮――陳毅之子,總裝備部科技部部長、少將;

陳曉魯――陳毅之子,北京標準國際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妻粟惠寧,粟裕女婿。)

革命後代

長子陳昊蘇,曾任北京市副市長,現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兼中俄友協的會長;
次子陳丹淮,少將軍銜,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
三子陳曉魯,係中國國際人才開發中心人事代理單位標準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女兒陳珊珊,女婿是王光亞,中國外交部副部長。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